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多元化、精细化的养老需求持续增长。2025 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延迟退休、增发福利补贴等政策,并积极倡导居家养老新模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事业和产业政策机制,居家养老逐渐成为众多老年人的选择。
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不仅为老人及家庭带来便利、减轻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和养老机构的压力,同时带动了居家康复辅助器具的使用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居家养老设备租赁这一模式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它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的局限,通过优化服务与创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保障贡献力量,也为相关行业在新的发展机遇中实现转型提供了可能。
居家养老成趋势,设备使用遇困境
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影响,不少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然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常面临身体机能衰退、行动不便等问题,康复辅助器具能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但康复辅助器具价格较高,且部分老年人仅在特定时期需要使用,购买这些器具会给家庭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这成为居家养老过程中面临的新难题。
为此,契合场景化需求的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应运而生,成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有效方式。随着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居家服务在各省市逐步普及,康复辅助器具租赁也随之得到推广,惠及更多老年群体。
金融服务介入,为养老产业注入活力
面对居家养老领域的这一需求,相关金融机构开始探索介入路径,海通恒信便是其中之一,其针对居家辅具租赁业务服务商推出了融资方案及配套金融服务。其中,“直接租赁模式” 被较多采用:由金融机构直接采购设备,服务商按期支付租金后即可灵活使用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服务商的资金压力。
考虑到许多辅具租赁业务服务商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规模小、财务体系不完善等情况,海通恒信等金融机构深入市场调研,从项目前景、经营模式、实控人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创新审批思路,建立了适配此类企业的信用审批模型。这一做法帮助不少企业解决了初期的资金难题,使其能够通过融资租赁获得辅具设备,更快地开展业务,也为中小微企业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目前,居家养老设备租赁业务已在 4 个省份开展,近 8000 台护理设备通过租赁方式投入使用,服务约 3 万名失能人员。这一模式的推行,让更多老年人在家中就能用上专业的康复辅助器具,也为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力量与养老产业的结合,正成为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相关探索的不断深入,有望为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助力,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