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外资机构持续看好中国资产。
消息面上,5月19日,由深圳证券交易所主办的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在深圳举行,吸引了富达、安本、瑞士百达、施罗德、摩根士丹利、AIA、瑞银、未来资产、美银等外资机构参加。
多家外资机构表示,根据内部调研数据,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正在增强。未来资产环球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Joohee An(安珠姬)表示:“外资机构正逐步提升中国资产配置比例,预期企业盈利的下行风险有限,市场也将迎来价格重估。”
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表示,2024年9月以来中国政府推出一波接一波的增量政策,让外资看到中国政府在宏观政策上更加积极有为。“近期在与海外投资者频繁沟通时,我感觉到无论是量化基金还是做市商,海外投资者都希望能更好地参与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火爆出圈,让全球对中国科技创新实力和潜力有了新的认识。
在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机构看来,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凤凰涅槃”,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三条非常明确的脉络:首先,在高端制造业、智能驾驶、新能源转型等前沿产业方面,中国积累了很多先发优势;其次,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中国在软件、硬件、应用落地等领域持续发展,构建了全产业链、全生态系统的完整闭环;最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技术含量、附加值不断提升。
“中国AI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引发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创新能力的重估,海外资金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明显增强。”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
房东明也表示,今年以来,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提振了科技投资风险偏好,成为推动中国股票估值上行的叙事变化之一,这也有力提升了境内投资者的信心及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关注度。
还有外资机构表示,中国具备领先的人才、基础设施等多维度优势,可以支持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瑞士百达资产管理亚洲(日本除外)首席执行官赵俊杰认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多方面领先优势,包括技术领先的工程师队伍、规模庞大的市场、先进的电信基础设施等,这些要素有望驱动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外资“加码”中国的背后,是更加确定、更具前景的经济环境。近期,中国各项政策协同发力,对内,着力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经济恢复向好态势巩固;对外,着力完善对外开放制度机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相关政策落地见效,有望持续提振市场信心。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中国在岸股票业务主管沈黎表示,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一系列具体的增量政策,稳定了投资者和市场的信心,境外投资者尤其是长期资本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
沈黎表示,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以新“国九条”为引领的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不断扩大,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不断提高,外资机构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沈黎还透露,在摩根士丹利中国近期召开的会议上,80%以上的投资者表示近期有可能增加中国股票投资。
房东明则表示:“接下来,A股上市公司有望积极创新,政策宽松正在助力中国股市展开估值重构。”(于佳鑫)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中国商报综合自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