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华夏大地的宁静。当战火蔓延至西南腹地,贵阳这座偏居一隅的山城,因华家、赖家的坚守与担当,悄然成为抗战大后方的“精神粮仓”与“经济堡垒”。
华家以文通书局为笔,书写文化抗战的壮丽诗篇;赖家以《贵州商报》为号,奏响实业救国的激昂乐章。他们的故事,为贵阳在抗战大后方的贡献注入鲜活的注脚。
华家用文化火种点亮精神战场
1908年,贵州盐商华之鸿以“文以载道,通达心灵”为志,创办贵阳文通书局。全面抗战爆发后,华之鸿决定抓住机遇,以“振兴文化,服务桑梓”为己任,投入巨资扩大文通书局,甚至远赴日本考察纸张工艺。
△华之鸿
1911年文通书局正式营业,印刷的首部书稿是贵州巨儒郑珍编辑的《播雅》。新成立的文通书局设有四个部门:铅印部、石印部、事务部以及校对室。
1927年,华之鸿决定文通书局成立图书部,主要运销其他书局出版的教科书、图书以及相关文具,以满足贵州市场的需求,如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中华》、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
文通书局自创办至全面抗战爆发时的20多年里,共出版图书总计100多种,印刷报刊10种、杂志12种,同时还印制了贵州纸币,承印了历届贵州政府的公文文书,几乎承担了社会主要的印刷出版业务。从当时文通书局所出版图书、报刊的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学童启蒙读物,二是地方志和地方文献,三是个人的专著,四是贵州的地方报刊。
华之鸿去世后,儿子华问渠全面接手书局事务。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文化机构几近瘫痪,而西南地区恰似一片文化绿洲。他果断重组书局,设立编辑、印刷、发行三所,网罗马宗荣、谢六逸等学者,将文通书局推向全国七大书局之列。
文通书局除在贵阳设有总管理处外,先后在重庆、昆明、成都、上海、长沙、广州等地设有分局,推销各种书刊,将西南的文化声量传向全国。
今年,尘封多年的《〈文讯月刊〉全编》首次完整影印出版。《文讯月刊》是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编辑出版的一本综合性文化刊物,于1941年10月10日创刊,1948年12月5日出版第九卷第五期后终刊,前后共出版了9卷55期49册,发表各类文章或译作760余篇。该书不仅记录着文通书局在抗战中的文化担当,更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出版史、少数民族文化的珍贵史料。
赖家以实业利刃撑起抗战经济防线
当华家的印刷机在防空洞轰鸣时,赖永初正带着《贵州商报》记者奔走于贵阳的商铺与矿山之间。这位商人创办的报纸,以“每日商品行情”为利剑,刺破战时经济混乱的迷雾。
△赖永初
1940年底,由贵阳市商会主办的报纸《贵州商报》创刊,赖永初当选为社长。该报创办初期为周刊,一共四版。1946年改为对开版日报,赖永初任发行人。该报除报道新闻外,侧重于商业信息,每日都会有贵阳市的主要商品行情,辟有《筑声》《文澜》等栏目。
1949年10月,《贵州商报》被国民党新闻检查所勒令停刊。
报纸虽然走入低谷,但赖永初的商业版图却在蒸蒸日上。
1924年,赖永初与其弟赖贵山、赖雨生共同继承“赖兴隆”商号,并负责经营。经过数年的努力,“赖兴隆”商号已在梧州、柳州、南宁、汉口、广州、衡阳、安顺、遵义、重庆等地开设分号。为了更快地扩大生意规模,赖永初在贵阳开办钱庄,发展存放、汇兑业务。后来,赖永初又开设贵阳同济盐号,构建起涵盖金融与商贸的经营网络。
赖永初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关心桑梓,热心文教和社会公益事业。
1940年,他响应贵州保育分院的号召,为保育从沦陷区逃往贵州的难童聘请了十多名教职工,对几百名难童施以正规教育,为抗日战争排忧解难。同时,在花溪杨柳街创办全免费永初教养院(后改为永初农场)。
1941年,赖永初捐款2万元法币(合大洋1千2百块)给黄平私立中正中学修建大礼堂;1945年,旧州中学编印《同学录》,赖永初以学校副董事长身份题词“士贵立志,学贵有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勿负国家之培植,以树立青年之典型。”鼓励师生。
1947年,在贵阳独资创办永初中学(即贵州省艺校)和开办永初农场,建校设备及师资经费皆由赖永初出资,教职员工薪金优厚,学校实行半农半读的教学方式,学生就读不交学费。赖永初还聘请进步人士冯楠为永初中学校长,先后毕业的初高中学生千余人。贵阳解放后,1950年,赖永初将这所私立中学完好的交给了人民政府。
华家与赖家作为贵阳世代经商的望族,在抗战烽烟中以文通书局与《贵州商报》为双翼,不仅激活了西南边陲的文化生态,更在笔墨纸页间构筑起文化长城。
策划:邓希容
海报设计:陈威
部分图片和字体由AI生成
部分图片来源于方志贵阳、也闲说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