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墙,西夏陵非常注重与参观者的互动体验。 记者 李振文 摄

丰富而深入的学术研究。

纪录片《揭秘西夏陵》。
从贺兰山麓的夯土陵塔,到荧屏上的王朝剪影;从学术殿堂的研讨声,到研学少年的拓印手——自2011年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以来,关于西夏陵的文化宣传与传播,恰似一场跨越近千年的文明对话。十余年间,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各种各样的措施层层递进,让这处曾鲜为外界深入了解的文明地标,逐渐成为解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发展进程的一把重要钥匙。
启程:申遗启航与文化破圈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西夏陵,了解西夏的历史文化,我们在影视宣传和学术宣传上下功夫。影视方面,曾先后拍摄《神秘的西夏》《揭秘西夏陵》两部宣传片,在央视播出后,一度引发全国的‘西夏热’,宣传效果显著。”西夏陵管理处副主任张艺明回忆道。
时间回到2011年的深秋,贺兰山脚下的阳光带着清冽的暖意。11月23日,“西夏陵申遗启动仪式”在此举行,国家文物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共同按下启动键,为这段文明之旅开启新的篇章。当时,宁夏还发动了万名群众支持申遗的签名活动,各界人士踊跃参与,场面热烈,真切展现出社会各界对西夏陵申遗的热忱与期待。
那时的西夏陵,虽已闻名学界,却仍像是蒙着一层薄纱。如何让公众读懂这份厚重?2015年,一部纪录片成为破局之作。3月23日,10集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科教频道首播,高清镜头下,西夏帝陵的夯土肌理、兴庆府的市井烟火次第复原。该片总撰稿唐荣尧历时三年踏遍西夏故地,多名西夏学专家组成顾问团,让每一个镜头都扎根学术土壤;远赴俄罗斯圣彼得堡拍摄的珍贵文物,更填补了史料空白。纪录片播出后,景区咨询电话激增,许多观众带着对“大白高国”的好奇走进西夏陵。该片随后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重播,并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十优”奖,真正实现了“为消失的王朝正名”。
文化的传播,还需要学术的根基。2015年11月,“西夏陵突出普遍价值”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30余位专家围坐一堂,针对西夏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西夏陵近年来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西夏陵与中国帝王陵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西夏历史、语言文化、建筑艺术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西夏文字与汉字的互鉴,到陵寝建筑里汉藏风格的融合,层层剖析其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位置。

西夏陵博物馆内的文物展示。

考古研究著作。
深耕:多维叙事与大众共鸣
如果说《神秘的西夏》勾勒了西夏王朝的全景,2018年播出的《揭秘西夏陵》则聚焦考古现场的微观叙事。是年5月23日,这部由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参与制作的4集纪录片登陆央视纪录频道,镜头对准西夏陵最新考古发现:一号陵出土的琉璃鸱吻残片,揭示了其与北宋官窑的技术关联;六号陵的墓道结构,暗藏着党项族与汉族丧葬习俗的融合。同年7月,银川电视台黄金时段复播该片,让这份“考古报告”再次走进寻常百姓家。
媒体的持续关注,让西夏陵的故事不断延伸。2018年7月27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交通宣传委员会与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现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共同发起主办了“2018畅行中国——全国百城百台走进‘丝路明珠·魅力银川’”大型采风活动,百余位记者走进西夏陵景区参观采风,用文字、图像和视频记录自己看到的西夏陵。
“当时申遗的过程中,我们还在《银川晚报》上开辟了西夏陵遗产知识专栏,持续介绍西夏陵的遗产要素和出土文物,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宣传效果很不错。”张艺明介绍道。这些专栏文章,成为了老百姓了解西夏陵的重要窗口,茶余饭后,人们常常会谈论起那些“神秘”的历史故事和珍贵文物。
2019年,中国新闻网的报道《走进西夏陵,探访古文明》,梳理西夏陵申遗历程。同年,《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的通版介绍、凤凰卫视的专题拍摄等等,更让西夏陵的文化声量名扬海外。《宁夏日报》也发表评论,发出“西夏王陵冲刺世界文化遗产!千年王陵,几多可能?”等声音,深入分析西夏陵申遗的前景。
也是在这一时期,“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模式逐渐成型。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西夏陵累计接待区内外研学团超十万人次。孩子们在研学教室里,用胶泥复刻西夏文活字,在虚拟场景中“参与”西夏瓷器制作,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传承有了更生动的载体。实践证明,当青少年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历史时,文化就有了延续的生命力。
张艺明说,这一时期,西夏陵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活动上设置了各类展板,还印发资料,开展“六进”活动——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部队、进农村,普及相关知识。“每到活动日,工作人员们精心布置展板,耐心为市民讲解,展板前常常围满了好奇的观众,大家认真阅读着文字,仔细端详着图片,不时提出问题 ,在一问一答中,西夏陵的文化知识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他说。

气势雄浑的西夏陵遗址。记者 李振文 摄
拓展:双向互动与活态传承
2020年后,西夏陵的文化宣传愈发注重“双向互动”。2022年,西夏陵非遗文化旅游节让古老陵寝焕发新彩:活动中,2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来剪纸、西夏陶艺等技艺展示,研学旅行线路将非遗体验与遗址参观结合,文创集市上的西夏文书签、历史纹样丝巾成为热销品。“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应该和当下生活对话。”活动开幕式上的这一理念,指引着文化传播的新方向。这一年,景区与非遗机构合作成立“社会公益大课堂讲师团”,配合3D影视《西夏情缘》等互动项目,让文化传播从“观看”走向“参与”。
宣传的触角,也延伸到更广阔的地方。2023年,西夏陵区管理处成立宣讲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处人员深入社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主题宣讲,并通过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扩大覆盖面。管理处人员入选市委宣传部社会科学普及理论工作者巡回宣讲团,参与全市机关及基层单位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实践表明,把宣讲台设在菜市场旁、工厂车间里,能让文化保护理念更接地气。
这一时期,学术研究与普及也在持续发力。《西夏陵研究》期刊刊载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华文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的见证”专题展,以图文、影像等形式向公众开放。学者的研究论文,变成了展板上的通俗解读;考古现场的照片,成了市民讨论的话题。这种“学术大众化”的尝试,让西夏陵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论文殿堂走进市井街巷。
同时,各类宣讲活动也红红火火地开展着,西夏陵的两名干部被市委宣传部宣讲团聘为宣讲员,在全市各机关开展宣讲,还针对学生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我们还组织宣讲员和管理处的领导干部到辖区社区、周边部队、学校、机关等开展宣讲,都获得了支持。每次宣讲,现场氛围都十分热烈,大家积极提问、交流 ,让我们深感文化传播的责任和意义的重大。”张艺明说。
“我们还和辖区合作举办文艺活动,在社区广场等场所,编排以西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节目,用多种文艺形式进行宣传。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古装,生动演绎着西夏的历史故事,台下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让西夏的历史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张艺明说。
同时,西夏陵还组织书法家、画家、摄影家及中小学生,开展以西夏陵为主题的摄影、书画、美术、征集活动,征集到了很多作品。现在西夏陵区的走廊、办公室、会议室、地下通道以及博物馆的公众参与篇章中,都有这些作品展出。这些活动是分阶段定期组织的,每次活动都能收到大量充满创意和热情的作品 ,创作者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西夏陵的理解和热爱。

文化遗产保护宣讲进校园。
绽放:全民参与与价值彰显
2025年,西夏陵迎来申遗关键节点——7月,将在巴黎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这一年的文化宣传,更凸显“文明对话”的主题。元旦当天,第二届文化旅游艺术节拉开帷幕:创新歌舞演绎西夏史诗;大空间沉浸式探索VR项目《神秘的西夏陵》让游客“穿越”到兴庆府街头;西夏主题书法作品展上,书法家用笔墨让古今对话,诠释着文化的传承。“科技让历史可感,艺术让文明共情。”活动期间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0%,许多人是专程为“解锁”VR体验而来。
全民参与的热情在这一年也达到高潮。“5·18国际博物馆日”宁夏主会场活动上,“科技+文化”展陈吸引了数万市民:用AR技术“拆解”陵寝建筑结构,在跨界文创市集挑选融合西夏元素的现代设计。同年发起的“保护文化古迹 彰显中华文明”征集活动,收到300幅摄影作品、90幅书画、233幅儿童画和120篇青少年征文。孩子们笔下的“我心中的西夏陵”,虽稚嫩却充满想象力,这些作品在西夏陵展出时,构成了动人的“古今对话”。
文化的传播,从来不止于地域。2025年,“山河之间——银川地区历史文物展”在复旦大学博物馆举办,西夏陵出土的文物与中原、西域文物并列,清晰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文明脉络。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世界遗产在中国》等栏目的取景拍摄,更让西夏陵的故事通过屏幕走向世界。
从2011年启动申遗至今,西夏陵的文化宣传,像一条纽带,连接着学术与大众、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当申遗成功的那一刻来临,人们会更加深切地意识到,这一路走来的历程中,纪录片中的光影、研学课堂上的欢笑、社区宣讲中的讨论……都在共同书写一个答案——西夏陵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处宏伟浩大的遗址,更在于它见证了中华文明如何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记者 吴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