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帅 廖文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等,这些精神不仅是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品格追求和精神特质,还体现了伦理层面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分别简称《意见》《纲要》)都强调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创造性劳动不仅代表了人类智慧的高度凝结,更是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所在。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学生的劳动教育中,使他们能够在创造性劳动中养成崇尚科学、尊重劳动的习惯。
理念融合:科学家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内涵关联
理念的融合是实现质的转变的首要因素。科学家精神融入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更能推动他们在未来的劳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和社会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劳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理解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现代劳动尤其是以智力为主导、脑体结合的劳动形态,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意见》和《纲要》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如《意见》中“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体现了劳动教育对现代劳动者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纲要》中“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的理念,不仅继承了崇尚科学、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更彰显了时代的新要求。这些劳动教育的理念与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的科学家精神有着内在契合性。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蕴含了信念引领、价值导向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功能,更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科技工作者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等价值品格,正是劳动教育所追求和倡导的精神品质。通过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内在联系,以及科学家精神在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可以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内容融合:科学家精神内涵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是物质生产的过程,更是人的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科学家精神内涵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更有助于培养具有实践创新意识和劳动品格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融入”的顶层设计。制定关于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的战略规划,并将这一规划贯穿大中小学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从思想理论、时代特征、民族文化及历史经验的角度设计劳动教育要求。建立激励机制,将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科学家精神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评价体系标准,使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其次,学校应建立“融入”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围绕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怀和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同时,强调“从做中学”,实现学习与实践双向互动,搭建“三全”育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获得启发,激发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再次,教师应深度挖掘“融入”的劳动实践元素。通过组织编写科学家精神宣传读本,劳模事迹、工匠精神专题读本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苦历程和科学家的奋斗精神。还要通过科学家故事案例的讲解、榜样示范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吸收、认同并践行科学家精神,从而实现劳动教育的提质增效。将科学家精神内涵融入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元素挖掘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创新意识和劳动品格素养的新时代劳动者。
形式融合:创新科学家精神在劳动教育体系中的呈现
精神的传承不仅仅是理论概念的单向传递,更应该注重在生活实践中的理解与提升。这种深度解读和横向贯通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价值观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和劳动实践。首先,用好体验式教育基地等教学资源。依托国家级的科学家博物馆、科技馆和科学创新实验室等资源优势,构建集科学性、教育性、体验性于一体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这些基地不仅要展示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如设立创造性劳动体验区,让学生在模拟体验中感受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其次,用好社会实践的教育形式。组织以传承与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深入基层一线和科技工作群体的调研中领悟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和劳动价值,提高劳动技能。引导学生聚焦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再次,用好融合传播方式开展主题宣讲。通过在校园内开展“科学家楷模事迹宣讲”“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科学家楷模的勤勉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利用短视频、小说、漫画、影视作品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现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提升劳动教育的触达率。
技术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协同强化劳动教育的传播优势
信息时代的数字创造和媒体传播为劳动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实施技术聚合策略,能够有效地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全方位创新能力,强化劳动教育的传播,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首先,发挥融媒体技术的整合优势实现劳动观念的引导与重塑。通过融媒体技术的多维传播优势,深入探索其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契合点,用更易触达学生的手段实现劳动观念的广泛传播。此外,结合科学家精神创作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和具有针对性的作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内化体验,使学生从“认识”劳动价值逐步过渡到“认同”科学家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双重内涵,最终付诸行动。其次,发挥数字技术的协同优势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利用5G、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综合性、智能化的劳动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劳动教育内容的创新和劳动实践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利用好这一平台实现对劳动教育资源的高效管理和优化配置,并为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师资建设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数据的精准分析和过程性评价,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状态,从而发挥多方协同育人的最大优势。再次,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算法优势提升教育精准化程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劳动教育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并精准送达受教育者,不仅能更广泛地宣传和弘扬科学家精神,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原文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