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13日是
全球胃肠间质瘤(GIST)关爱日,
旨在提升公众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与关注,
让更多患者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事实上,
胃肠间质瘤在临床中并不罕见,
但由于症状不明显,常被忽视或误诊。
让我们一起了解这种疾病,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为什么胃肠间质瘤容易被忽视?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不同于常见的胃癌或肠癌。
很多患者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往往在常规体检或胃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一些轻微症状如腹胀、腹痛等也容易被误认为胃炎或消化不良,因此易被忽视。
哪些人需要特别注意?
胃肠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岁以上群体。
但近年来,年轻患者有所增加,特别是家族中有胃肠间质瘤或存在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风险更高。
此外,出现持续性腹痛、黑便、呕血或原因不明贫血者,也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胃肠间质瘤可能。
如何精准诊断胃肠间质瘤?
胃肠镜联合超声内镜(EUS)检查是诊断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方法。超声内镜不仅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生长方向,还能帮助医生确定是否适合手术切除。
此外,通过细针穿刺活检(EUS-FNA)可以明确诊断,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胃肠间质瘤有哪些治疗手段?
手术切除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式,特别是适用于早期肿瘤。近年来,微创技术如腹腔镜手术甚至机器人辅助手术被广泛应用,使患者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对于中晚期患者,靶向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通过精准检测肿瘤的KIT、PDGFRA基因突变,可以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舒尼替尼或瑞派替尼,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不同部位的胃肠间质瘤治疗方法一样吗?
不同部位的间质瘤治疗有所不同。
胃、小肠、结肠和直肠的间质瘤治疗策略需要根据肿瘤具体位置、大小和侵袭情况制定。
胃部肿瘤多选择微创手术,而直肠位置较低的肿瘤,手术治疗则较为复杂。
直肠间质瘤可以局部切除吗?
直肠间质瘤若肿瘤较小,未侵犯周围组织,通常可考虑进行局部切除或经肛门微创手术,最大程度保留患者的肛门功能。
但较大的肿瘤可能需结合靶向药物治疗甚至更广泛的外科切除。
哪些患者需要术前治疗?
肿瘤较大或位于特殊部位(如食管胃交界处或直肠靠近肛门区域)的患者,可能需要术前进行靶向药物治疗(新辅助治疗),以减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术后治疗有哪些方案?
术后治疗方案主要根据肿瘤复发风险确定。中高风险患者一般需要靶向药物辅助治疗,疗程通常为3-5年甚至更长。
定期复查并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胃肠间质瘤患者如何进行病情管理?
胃肠间质瘤患者治疗周期长,复发风险较高,术后需定期随访,进行影像检查及基因监测。
同时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积极乐观,减轻药物副作用,提升生活质量。
胃肠间质瘤患者并不孤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科学规范管理,我们共同努力,定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让生命充满希望!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大学首钢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