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中国行】这股山野的风,吹得有多“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4:04:00    
图片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记者 陈成

望江县长岭镇黄梅戏协会表演的黄梅戏《罗帕记》选段。(资料图片)视觉安徽

日前,怀宁县黄梅戏爱好者都飞飞在给孩子们做示范。 通讯员 赵赟 摄/视觉安徽

近日,民间黄梅戏爱好者在桐城六尺巷景区五亩园内表演。记者 陈成 摄/视觉安徽

被誉为“中国乡村音乐”的黄梅戏,生于乡野、沾雨带露,天然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田间地头的民间剧团,坚守戏曲诞生的土壤,坚持在戏迷身边演出,守住戏曲生命线。

在安庆,400多家民营戏剧团与民间班社扎根乡野,4000余名从业人员坚守舞台,还有数以万计的戏迷票友热情参与。《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实施三年来,用法治护航接地气的演出生态,让戏韵新声在人们身边回响,让带着泥土芬芳的戏曲力量强劲生长。

从“草台班子”到“专业范儿”——

在坚守与变革中蝶变

7月1日下午1点,六安市舒城县万佛湖镇长岗村村民广场上,一辆拉着“送戏进万村”横幅的白色舞台车稳稳停驻。字幕显示屏、音响准备就绪,化妆间内不时传来咿呀的吊嗓声……一出好戏即将上演。

“这是今年在舒城的第28场演出,基本上场场爆满。”望江县百花文化传媒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华站在后台,望着逐渐聚拢的村民,眼神中满是欣慰。

“村民爱看,我们爱演,这就是我一直坚守在戏曲行当的原因。”王建华说。

然而,这份坚守背后,是数不清的艰辛。今年59岁的王建华,出生在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誉的望江县高士镇。儿时,父母哼唱的黄梅调就是他的摇篮曲。

20多年前,怀揣着对黄梅戏的热爱,他在高士镇创办百花黄梅戏剧团。那时,两只戏箱、简单道具和十几套戏服就是剧团全部家当。

最苦的是“找饭吃”。没有政策扶持,剧团十几个人挑着箱子翻山越岭,逢人就问“要唱戏吗?”“最远走过二十公里山路,晚上没地方睡,就在祠堂打地铺;戏服破了,补丁摞补丁;灯没油了,就摸黑对词。”回忆过往,王建华感慨万分。演出条件虽简陋,可是只要锣鼓一响,孩子们就扒着舞台沿儿不肯走,老人们笑呵呵地说“比电视里听得真切”。

就为这股热乎劲儿,王建华咬着牙撑了下去。

转机出现在2014年前后。“省里启动‘送戏进万村’项目,民营院团也能投标。”王建华至今记得拿到第一份政府购买合同时的激动:每场演出费4400元,除去成本净赚近2000元,剧团不再四处“化缘”了。

不久后,王建华把剧团升级为公司,注册资金120万元。如今,舞台车取代了沉重的挑担,LED灯光将舞台照得通亮,演员的戏服每年更新。更让王建华欣慰的是,收入稳定后,剧团能留住人了。现在剧团的40余名演员中,既有戏曲科班毕业生,也有经验丰富的二级、三级演员,专业人才梯队逐步成型。

下午两点半,大幕准时拉开。熟悉的黄梅戏旋律响起,台下立刻爆发出热烈的喝彩声。“硬件条件变了,但戏魂始终没变,观众的喜爱也一直都在。”王建华说。

如今,百花演艺公司每年除承接400余场“送戏进万村”演出外,还有大量商业演出,足迹遍布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年收入超300万元。该院团还获评为安徽省“百佳院团”。

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到专业规范的演艺公司;从四处奔波的艰辛,到广受赞誉的荣光,百花剧团的蝶变之路,也是安庆民间剧团发展的缩影。正是这些扎根基层的戏曲力量,将黄梅戏的种子播撒在千家万户,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从“老腔老调”到“新曲新韵”——

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

相比专业院团,民间院团的特色在哪?采访中,不少受访者给出了答案:更接地气,灵活性更高。民间剧团规模小、人员精简,剧目编排与场地选择十分灵活,能迅速响应市场需求,而且演员大多来自民间,表演中融入方言民俗,容易引发观众共鸣。

以宿松县群芳演艺有限公司为例,作为当地最“老”的民营剧团之一,其戏箱里不仅“装”着《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黄梅戏,还有文南词这门被称为“黄梅戏姊妹篇”的地方小调。

文南词作为“戏曲活化石”,在宿松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已近300年。农闲时搭起草台,艺人怀抱渔鼓、拉响四胡琴,就能吸引十里八乡的乡亲搬着竹椅前来观赏。

但前些年,群芳演艺公司负责人汪方荣犯了愁:年轻人觉得文南词“土气”,老戏迷又认为其失去了传统韵味。

观众喜欢啥?汪方荣带着剧团成员一头扎进村里,跟大爷大妈们唠嗑,同年轻人闲聊,又多次请教文南词老艺人。几番打磨后,聚焦孝文化的《关我什么事》惊艳亮相,故事唱进了百姓心坎。

“现在,《关我什么事》已成为剧团的看家剧目。”汪方荣笑着说。

这样的创新案例在安庆民营剧团中并不鲜见。怀宁县洪铺镇的金义黄梅戏剧社新编的黄梅戏《碧血赞歌》,聚焦红色故事,让人动容;望江县长岭镇的雷阳花剧团新编的黄梅戏《陈旺脱贫》聚焦乡村振兴主题,鼓舞人心……

一个戏曲剧种的生生不息,离不开新人辈出与观众迭代。在安庆,一批批满怀热忱的黄梅戏爱好者自发投身到育人事业,或是开办公益培训班,或是到学校授课,为黄梅戏传承而努力。

年过七旬的时小柳、都飞飞夫妇是怀宁县的黄梅戏爱好者。二人长期开展公益教学,足迹遍布怀宁县各个中小学及各类活动现场,编排黄梅戏创新融合节目超百个,带教过的学生超百人,多人在戏曲大赛中斩获佳绩。

在太湖县徐桥镇老年大学,黄梅戏是抢手课。课上,学员们认真聆听发声技巧,不时跟唱练习。课后,这些“银发学员”还自发加入戏迷协会,活跃在乡村文化大舞台。

“年轻时就爱听黄梅戏,现在能跟着专业老师学,圆了我的梦。”今年56岁的袁协霞说。

从“田间地头”到“时代舞台”——

在融合与传播中升华

夜色降临,桐城市六尺巷景区的五亩园内,婉转的黄梅戏唱腔悠然响起。

“正哪月十呀五……”在古色古香的园林戏台上,《夫妻观灯》《对花》等经典选段轮番上演。

自今年5月开园以来,五亩园运营方便与民间黄梅戏艺人携手,将园林景致与戏曲艺术巧妙融合,打造沉浸式演出体验。游客漫步其中,既能欣赏江南园林的诗意,又能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韵味。

“在这里演出,不仅有了稳定收入,更重要的是能让很多外地游客近距离接触黄梅戏,爱上这门传统艺术。”黄梅戏演员王亚丽说。

黄梅戏宛如乡野间拂来的清风,而民间黄梅戏剧团和黄梅戏爱好者们正是这缕清风的有力推动者。如今,这股戏曲之风,不仅从田间地头吹向繁华景区,更跨越千山万水,飘向祖国各地。

去年12月,金义黄梅戏剧社社长胡节银便带队奔赴新疆,与当地演员们共同排练黄梅戏《女驸马》。“当地筹备大型晚会需排演黄梅戏节目,而本地演员对黄梅戏陌生,通过网络了解到我们剧社,这才邀请我们过来指导。”胡节银告诉记者,节目演出后,大获好评,他今年又收到不少来自新疆的邀约。

这场跨越千里的艺术交流,让黄梅戏的艺术种子就此在边疆扎根发芽,也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皖疆两地群众心中绚丽绽放。

从乡土中汲取养分,在创新中突破自我,在政策的支持下茁壮成长,安庆民间黄梅戏剧团正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它们的“拔节生长”,不仅是一个个剧团的发展历程,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生动写照。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7月3日)


责编 周

初审 张明星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图片
点分享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