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沅江市春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翟爱春(左)与种植大户查看水稻长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益阳报道
盛夏的沅江市共华镇,千亩稻田如碧浪翻滚。种粮大户江超良站在田埂上,轻点手机屏幕。“翟总,今天飞防队能到我这片田吗?”十分钟后,三架植保无人机呼啸升空,精准喷洒的雾气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
而在七年前,同样这片土地,江超良因自行防治失败导致稻飞虱肆虐,亩产暴跌至500斤。“现在交给春旺合作社,亩产稳超1100斤,他们才是真正的‘田保姆’!”江超良的感叹,正是湖南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体系成效体现。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湖南以占全国2.8%的耕地承载着8.5%的病虫害发生量。面对严峻挑战,全省2596家专业化服务组织、2万台植保无人机构建起“集团军作战”防线,让全省53.67%的农田告别“单打独斗”。
沅江市春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翟爱春道出核心:“从‘各自为战’到‘集团作战’,统防统治正在重塑农业生产方式。”
“十代服务”:田野里的全链条革命
“以前背着药桶打药,一天累死累活就管10亩。现在无人机飞防1小时搞定70亩!”在茶盘洲镇蛾洲村的稻田旁,种粮大户刘理舜指着无人机感慨。
2021年前,他种植的2000亩水稻因自行防治不力,二化螟肆虐,导致亩产仅500斤。与春旺合作社签订全程承包服务后,水稻亩产连年突破千斤大关。
春旺合作社的“十代服务”模式,正是湖南统防统治创新实践的缩影。从种子代购、病虫代防到粮食代储,合作社整合育秧工厂、烘干中心等资源,为6500余农户提供全周期托管。
湖南夏季高温高湿,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频发、重发,散户防治常因用药不当导致减产,有时甚至绝收。
“农户自防三大痛点:选药靠跟风、打药不及时、药效看运气。”翟爱春掰着手指说,“我们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药剂调配、统一作业时间,把不确定变成确定性。”
在标准化区域服务站,药肥调配如同“中央厨房”般精细。春旺合作社技术员根据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精准配置高效低毒药剂,飞防手需通过严格培训考核。“每小时作业70亩的无人机,配药误差不能超过1%。”
飞防队长展示操作规范:三级以上风速停飞、施药前后田里保水、三天内回访防效。这种工业化流程使农药用量减少20%,防治成本反降30%。
省植保植检站专家评价:“统防统治不是简单代替喷药,而是用社会化服务破解小农户应对大市场的困境。”

无人机正在田间喷洒防治药剂。
科技硬仗:破题抗性虫害与极端气候
2023年盛夏的沅江遭遇罕见挑战:连续百日无雨,气温持续突破40℃。
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下,因喷施药剂挥发加速,水稻二化螟防治难度加大,抗药性二化螟种群肆虐稻田。“很多自防农户的田块‘钻心虫’发生严重,一拔禾苗全是虫孔。”翟爱春回忆。合作社的12万亩托管田却交出合格答卷:通过分区精准用药、添加渗透增效剂,虫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
这场胜利背后是科技赋能的分级作战体系,近百台大疆无人机配备雷达定位系统,在丘陵地块实现厘米级航线规划。飞防手张伟介绍:“系统自动避开高压线,夜间作业精度可达分米级。”
邀请退休农技站长组成巡查队,每5000亩配备1名“田间侦探”。在共华镇监测点,老站长周建国拔起发黄的禾苗:“发现二化螟抗药性上升,立即启动轮换用药方案。”
合作社指挥大厅的电子屏上,病虫发生热力图实时跳动。绿色区域用生物药剂,红色区域上高效化合物。技术总监展示“一区一策”防治图。
更大的挑战来自顽固性害虫。面对全国尚无特效药剂的二化螟抗性种群,合作社联合省农科院、沅江市植保站开展“三方会诊”,开出“对症药方”:深水灭蛹,性诱剂诱捕成虫降低基数,无人机精准喷施高渗透药剂。
“就像医生对抗超级细菌,必须多管齐下。”翟爱春介绍。在2024年早稻防治中,这套组合拳使虫口减退率达92%,比散户防治高出40个百分点。

水稻颗粒饱满,长势均衡,无显著病虫害。
绿色闭环:从农药瓶回收到生态田园
在春旺合作社的回收中心,农药废弃包装堆积如山。工作人员将回收空瓶统一运往定点处进行无害化处理。
“去年回收2.5吨废弃物,相当于清理了10万亩农田的‘生态炸弹’。”翟爱春翻看记录簿:每交回100个农药瓶,农户可兑换一包生物肥。
绿色防控体系中,推广抗病优质稻种,使病害发生率降低50%。“在合作基地,使用太阳能杀虫灯与香根草带构成生态防线,减少化学农药施用1-2次/季。”
飞防药箱添加沉降剂,降低雾滴飘移率。在稻虾共作区,合作社严格选用鱼虾安全药剂,江超良的千亩虾稻田通过绿色认证:“稻谷每斤多卖2毛钱!”
播种了紫云英的农田绵延如紫色地毯。“这种绿肥让土壤有机质提升0.5%,相当每年少用20%化肥。”农技员踩着松软的泥土说。
这种“绿色闭环”正获政策强力支撑。近5年,湖南省将统防统治纳入“洞庭清波”专项行动,安排专项资金补贴植保无人机,中央救灾资金每年统筹资金4000万元左右支持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省植保植检站负责人在示范区强调,“在沅江市打造的20个绿色融合示范基地,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超80%。”
夕阳为沅江的稻田镀上金边,翟爱春站在刚完成飞防的田埂上,手机上又接到了几个新的订单。这位从供销社走来的“田保姆”,亲历了湖南统防统治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十年。
当全省53.67%的农田纳入专业化防控体系,当2万台植保无人机在三湘大地编织科技防护网,湖南用实践证明:破解“谁来防虫”的世纪难题,答案就在服务社会化与科技现代化的融合创新中。
正如种粮大户刘理舜在粮仓前竖起的拇指:“从前种地靠天吃饭,如今丰收有‘盾牌’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绿色变革,正为端牢中国饭碗注入更坚实的湖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