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火热的5月,又一场“小科星创意征集赛”,让一所拥有1200多名学生的小学校再次热闹起来……从创意征集单发放,到“十大创意奖”评出,这一场全校总动员,人人参与、个个创意的科学活动,已经持续了40多年。
这所始创于1930年的渔村子弟学校(原名福州市义洲小学,后更名为福州市台江第六中心小学,简称“台六小”),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白马河畔夺锦标弄46号,20世纪70年代末便秉持“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信念,以科技立校,46年来先后斩获1639个科技奖项,其中国际奖项28项、全国奖项168项,获得国家专利46项,从而探索出一条小学科学教育的革新之路,为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写下基础教育的生动注脚。
在科学的春天里,抓住素质教育的关键
什么才是影响一所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因素?台六小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用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三小”活动,充分证明兴趣才是关键,全员参与才是基础。
故事还要从1978年说起。一场振奋人心的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昭示着科学的春天到来。台六小(时名“义洲小学”)团队为更好地“培养人才”,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全员科技活动。学校利用地处闽江之滨和工业路沿线的地理优势,发动家长和学生收集闽江流域水产品,制作“闽江流域水资源调查”等三个系列近300个标本作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和科学探索能力。
1979年10月,台六小科技兴趣小组的作品代表福建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一举夺得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当年底,获奖师生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邓颖超的接见,并受到勉励“从小打基础,长大攀高峰”。
正是这殷切嘱托,给台六小师生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从此台六小便以科技立校。学校成立“小科星俱乐部”,全面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三小”活动;航模、车模、船模等项目也分别成立了独立的兴趣小组;红领巾科技馆、红领巾生物园等科学实践园地相继建成;组织编写并推广使用科学校本读本,建成校园科普长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有项目、生兴趣。当年获奖的学生欧阳真,后来在海关从事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就是延续了学生时代对于生物的研究兴趣。
2001年5月29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视察台六小,在代表省政府发言时说:“台六小在素质教育中抓到了关键,摸索出了经验,应该在全省总结推广。”次年,得知学校在多项全国赛事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习近平给学校发来贺信,信中勉励“全体师生再接再厉,不断创新,在科技办学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这样的勉励和殷切嘱托,让台六小人更加深切地把握科学教育这一素质教育抓手,近20年来更是立足全员、依托课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不断唤醒每一个“创造之人”,让科创的种子在每一个学生心中生根。
在“创+”课程体系中,让科学教育“有根生长”
2025年4月,记者走进台六小,发现学校的科学教育早已突破学科边界。三年级学生学习“测量”单元,用卷尺丈量校园树木的周长,记录四季变化中的生长数据,学生惊讶地发现:“原来数学能让我们看见树木呼吸的节奏!”
“学生正在经历科学家式的思考:观察现象、量化分析、寻找规律。”数学教师郑紫茹说。
语文教师李兰金在教授《海底世界》时,播放乌贼喷墨逃生的科普视频,让学生深化了对科学原理的认识;数学教师刘雯艳将“抗震小房子”搭建融入几何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三角形稳定性”的科学原理;道德与法治教师余挺坚则通过“校园碳中和”项目,带领学生用科学数据制定“班级低碳公约”……
这样的“创+”课堂,让科学不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在学科融合中催生思维火花,让国家课程不断“向上生长”。
“我们构建了‘一核三维五育’的创+课程群落。”校长吴雪梅表示,课程群落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创新的支点。
“学科边界的打破,让知识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2024年从台六小校长转任福州市台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的柯巧如曾带领团队完善了学校课程体系,她介绍说,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跨学科教研,推动科学同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深度交融。如语文开展科普类文章教学研讨,推动科普阅读;数学开展七巧板、24点、数独等拓展学习活动,培养科学思维。
从生活问题到创新实践,台六小不断丰富的校本课程一直“向下扎根”。在“创造发明”校本课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爱科学”课程,开设“身边的科学”“探索大自然”“未来爱迪生”“人工智能坊”等9个栏目,各学科教师的跨学科集体智慧和学生的创意作品共同成为其中的素材。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校友郑晴天回忆,她的“智能垃圾分类屋”灵感源于2019年开始全面推行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时的痛点:夜间投放不便、人工成本高。在教师指导下,她通过问卷调查、RFID芯片植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历经三年迭代,最终让作品登上全球发明大会舞台。
“科创教育不是培养‘发明家’,而是让每个孩子成为‘生活工程师’。”台六小科学教师汪洋认为,学校基于创造力培养,在课程“加法”与负担“减法”之间没有另起炉灶,而是“用课程引领学生发展,让课程点亮生命成长的旅程”。
在真实生活情境里,激发科学精神
“真实的场景,是科学思维的最佳土壤。”台六小校友、原党支部书记黄安平曾主导和见证了学校科学教育的全面深化。走进并融入生活,在鲜活的情境中开展科创活动,是台六小坚持的“生活教育”。
四年级学生孙一宁在小工匠社团中从“锯歪木条”到制作出“树枝花瓶”稳稳地站立起来,她惊喜地发现“每一块木头都能魔法般地变成作品”。而通过这样的切身实践,她“不仅学会了耐心和专注,还明白了‘合作’的意义”。
“编程课上,看着原本冰冷的零件变成灵活的机器人,那种成就感无法言表。”五(2)班学生张欣妍曾获得青少年创新大赛、全球发明大会等赛事奖项,学校的科技创新氛围让她“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
“科技创新教育最忌功利化。”学校校友、福建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原秘书长林敦榕感慨颇多。
去除“功利化”,台六小的科创教育不仅覆盖全员,评价体系也始终指向过程性成长。那些暂时“不成功”的作品,同样能在科技馆找到展位,“因为比结果更珍贵的,是探索过程中萌发的科学精神”。
如今,学校全员行动的“三小”已经发展成为“六个一”:做一件科技小制作、画一张科幻画、写一篇科普征文、做一次科普调查、讲一个科幻故事、读一本科普书刊。更让吴雪梅自豪的是,学生科创成果的转化正在改善社会生活:“窗门安全锁”发明专利被无偿应用到学校,“折叠鞋柜”也进入了市场……
在几代教师接力中,传承创新的火种
陶行知倡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台六小一代代教师始终努力践行着“生活教育”和“创造教育”的理念。
20世纪70年代,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郭逸心等老教师带领学生捡拾废料制作标本,开启学生科学启蒙。退休后,他们仍每周到校指导,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刻入年轻教师心中。
黄安平在台六小的学生时代,正是受益于美术教师兼科技辅导员的郭逸心。他与同样是科技辅导员出身的时任校长郑强搭档,开启了持续40多年的“小科星创意征集赛”。此项活动累计收到3.2万份创意提案,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生活世界交互的创新大道。台六小毕业、如今担任学校副校长的余挺坚,依然记得校办工厂做的自然学具,以及在办公楼顶种小麦、做科学观察的有趣经历。
现任台六小科学教师的汪洋小时候在福州市台江第四中心小学上学,受台六小师生推广科技办学成果时看到的“啤酒瓶盖刮鳞器”等作品影响,他选择投身科学教育。汪洋在诸多前辈的言传身教中发现他们并不是充满无限创意的天才发明家,但他们“矢志不渝献身科创育人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让台六小的科创教育火种持续不灭,更让无数学子带着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在人生路上“攀高峰”。
如今新加入团队的信息科技教师林蔚雯则融入AI、编程等课程,让传统科创与前沿技术接轨。
在家校社协同里,让科创持续“破墙而出”
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台六小的科创教育不断突破校园围墙,形成家校社协同生态。
学校除了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学校指导学生的科技活动,还成立家庭实验室,从孩子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和事着手,贯通线上线下渠道,开展“工匠爸爸”“故事妈妈”活动,邀请家长参与科技制作、讲述科学故事,将家庭资源转化为教育力量。
学校还与福州市科技馆、科学家侯德榜故居共建研学基地,定期走进航天科技研学基地,在连江茶园探秘茶叶生长,走进福州市职工“三创(创新创业创造)”中心参与“小工匠创新课堂”亲子活动……学校还与多家科技单位签订战略协议,依托“百馆千所”科学教育实践网络构建全域立体的科学探究场景。
2025年初,台六小还与光泽县第二实验小学启动结对帮扶,通过线上教研、送教下乡,将科创课程引入山区,发现和唤醒更多“创造之人”。多年来,北京、河北、重庆、广西以及台湾金门、马祖等地区的科技教育考察团也相继到学校参观学习特色办学经验。
台六小是台江教育系统绵延数十年“一校一特”办学特色创建工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代表。台江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武表示,台六小从传统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三小”科技教育活动,发展到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等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其特色文化及办学品位不断提升。
继获得“全国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荣誉称号后,2024年1月台六小入选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名单。“做好科学教育,需要守住三个‘根本’。”福建省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郭少榕在分析台六小特色发展时道出真谛,即根本在“人”: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用科学家精神唤醒其潜能;根本在“融”:打破学科壁垒,让科学教育与生活、社会、未来紧密联结;根本在“恒”:46年如一日,不因功利动摇,不因困难止步。
从白马河畔的小小校园,到全国瞩目的科创高地,台六小的故事诠释了一个朴素道理:科学教育不是天才的专利,而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一代代教育人扎根科学教育第一线,下一个郑晴天、张欣妍或许正站在闽江边眺望星辰大海……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