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15日讯 为进一步学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擦亮微光成炬、向光而行的城市底色,营造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7月15日,枣庄市委宣传部举办“枣庄市道德榜样记者见面会”,邀请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滕州市龙阳镇学区党委书记、主任刘真标,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峄城区古邵镇中学教师颜景卫等4位道德榜样代表与记者面对面交流。

见面会上,刘真标分享了自己投身乡村教育、关注农村困境儿童的动人故事。刘真标是滕州市龙阳镇学区党委书记、主任,从教30多年来,他始终坚守“有温度、有健康、有亮点、有质量”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之余积极关注农村困境儿童成长。他先后资助困境儿童30余人,创办凫山快乐成长营、龙山快乐成长营,精心设计托管项目,招募爱心志愿者,为150余名困境儿童打造了健康快乐成长的阳光家园。一路走来,快乐成长营受到广泛关注,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2023年7月,刘真标应邀参加全国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分享了“快乐成长营”的故事。他本人也获评中国创新型好校长、山东省道德模范、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好人等荣誉。
当被问及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开始关注农村困境儿童群体并成立“快乐成长营”时,刘真标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几度面临辍学,是在老师孙房园的鼓励和帮助下才顺利完成学业。当时,孙老师生活并不宽裕,却时常给他烧“疙瘩汤”改善生活,在煤油灯下为他辅导功课,讲述外面的世界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小升初考试时,孙老师亲自带着他前往十几里外的考场……这一切让刘真标下定决心要做孙老师那样的老师。中学毕业报考志愿时,尽管当时教师待遇很低,但他的第一志愿依然填报了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扎根乡村任教,教书育人、扶危济困成为他的坚定信念。
刚参加工作的6年里,刘真标先后帮助20多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为经济困难学生捐助了3万余元,工资卡常常“青黄不接”。1998年,教学之余他发现学校里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中午经常吃不饱、吃不好甚至吃不上饭,便自掏腰包租赁民房办起了困境儿童关爱室,让42个家庭贫困的男孩子常住下来。白天他给孩子们做饭,晚上陪他们看书学习,夜里一起睡大通铺,一直坚持到毕业。后来,这些普通乡镇中学的孩子里有10人考取了省重点中学。
在乡村教育道路上默默行走30多年,刘真标逐渐意识到,对于农村困境儿童来说,爱的缺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痛点,家的温暖是他们心心念念的港湾。“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的生活有保障,还要为他们的将来做打算,而这些是我个人力量所不能及的。”于是,他开始思考利用闲置校舍,召集更多的志愿者,设置更丰富的服务项目,为“想家”的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园。就这样,凫山快乐成长营、龙山快乐成长营相继开营。在那里,许多孩子由最初的叛逆自卑变得阳光自信,各种特长培养让他们“文武双全”,刘真标也更加坚定信心,未来要把成长营做到更多农村困境儿童需要的地方。
刘真标同志从教33年来一直在乡村教育这条路上默默耕耘,他始终坚守仁爱之心,关注困境儿童成长,秉持教育“有温度、有健康、有亮点、有质量”的理念,培育桃李芬芳。从青涩少年到两鬓斑白,岁月变迁,变化的是他的容颜,不变的是“爱生如子”的初心,他几十年如一日,用师爱为农村的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闪电新闻记者 刘聪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