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海量财经丨药店的“蛋糕”被谁分走了? 线上线下博弈中的医药零售变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17:21:00    

海报新闻记者 周凌峰 报道

在医药零售市场的版图上,一场静悄悄的“蛋糕争夺战”正愈演愈烈。当线下药店陷入关店潮的阵痛时,以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为代表的医药电商巨头却逆势突围,用持续增长的业绩勾勒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这一消一长的背后,不仅是渠道变革的必然结果,更是消费习惯、政策环境与企业战略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缩影。

阿里健康财报

电商巨头的崛起密码:增长曲线背后的底层逻辑

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的财报数据成为这场博弈最直观的注脚。

2025财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阿里健康实现营收305.98亿元,同比增长13.2%;净利润14.3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2.2%,这已是其连续三年盈利且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京东健康财报

京东健康同样表现亮眼,2024年全年营收581.60亿元,同比增长8.6%;净利润41.62亿元,同比增幅达94.31%,连续四年实现大幅增长。

阿里健康收入分析

阿里健康收入分析

两大巨头的增长动能源于对“医药+服务”双轮驱动模式的深度践行。阿里健康医药自营业务收入261.24亿元,同比增长10.0%;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4%至35.88亿元,展现出平台生态的爆发力。京东健康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所得收入488亿元、数字化营销及其他服务所得服务收入94亿元,后者增速(18.9%)显著快于前者,印证其“卖药+服务”的协同效应。更值得关注的是,两者在处方药外流领域的布局:阿里健康签约执业医师、药师及营养师近24万人,京东健康则通过“新特药全网首发”策略,2025年一季度在线首发多款创新药(辉瑞旗下泰泽纳、Esteve旗下的利舒仁、银诺医药旗下怡诺轻等),强化专业服务壁垒。

传统药店的寒冬:关店潮与利润困局

与电商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下药店的集体承压。以A股8家药店企业为例,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滑的企业达5家,2025年一季度仍有半数企业净利润下滑。

大参林2024年财报

老百姓2024年财报

大参林、老百姓等头部连锁药店虽保持营收增长,但净利润普遍大幅缩水。大参林2024年净利润9.14亿元,同比下降21.58%;老百姓净利润5.19亿元,同比降幅达44.13%。更严峻的是,行业首次出现季度性关店加速现象。中康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药店闭店数达3.9万家,闭店率达5.7%,其中第四季度关店速度达到高峰。

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多重压力的叠加。医保统筹政策调整导致线下客流量下降,合规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而行业竞争加剧进一步激化了存量博弈。中康CMH数据显示,2024年实体药店(含O2O)药品销售增速仅0.3%,远低于电商渠道药品销售的4.6%,市场份额被持续分流。

与此同时,线下药店的扩张逻辑正在失效。尽管大参林等企业仍以每年数千家的速度新增门店,但新增门店培育期长、盈利压力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消费迁徙:从“到店购药”到“指尖取药”的行为革命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揭示了市场变迁的深层逻辑。线上购药的便捷性正在重构用户习惯,京东健康“30分钟送达”,阿里健康的业务主要聚焦在B2C和B2B,“药品次日达水平持续保持高位的同时,次日送货上门服务逐步拓展至广州、宁波、金华等13个城市,这种即时性满足了用户对紧急用药、隐私用药的核心需求。价格优势同样显著:电商平台通过规模化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部分药品价格较线下低10%-30%,叠加促销活动,进一步放大了吸引力。

数据层面,医药电商渗透率的提升印证了这一趋势。中康CMH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医药零售市场规模5019亿元,其中电商渠道占比近19%,增速达4.6%,高于整个大盘增速,也高于实体药店(含O2O)的药品销售增速,后者增速只有0.3%。更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群体与慢病患者正成为线上购药主力:前者偏好便捷的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后者通过线上平台实现长期用药的续方与配送,形成稳定复购。

扩张路径的分野:成本逻辑与效率革命

传统药店与医药电商的扩张本质上是两种商业逻辑的碰撞。线下连锁以“跑马圈地”为主导,通过自建、并购、加盟三措并举扩大规模。例如大参林2024年净增门店2479家,门店数量同比增长 17.61%,总数达16,553家(含加盟店6,050家),但这一过程伴随高昂的租金、人力成本及新店培育期的亏损。与之相对,电商巨头以技术驱动效率提升:阿里健康通过数字化升级降低履约成本,2024财年履约费用同比减少17%;京东健康则依托物流网络与供应链优势,实现“仓配一体化”的成本优化。

这种差异在市场反响上尤为明显。线下药店数量在2024年首次出现季度环比下降,而电商平台的用户规模持续扩张。阿里健康天猫健康平台活跃用户数提升;京东健康方面,截至2024年12月31日,过去12个月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超1.83亿,形成强大的流量护城河。更关键的是,电商的扩张边际成本递减,而线下门店的边际成本递增,这种结构性差异决定了两者在规模效应上的悬殊。

未来战场:从“渠道争夺”到“生态构建”

当竞争从单一的药品销售延伸至全链条健康服务,医药零售的终局正在浮现。

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通过互联网医院、AI辅助诊疗等布局,构建“医+药+健+险”的生态闭环,试图将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而传统药店则加速数字化转型:大参林上线AI客服“小参”,健之佳线上渠道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至27.85%,试图通过线上线下融合重获竞争力。

政策层面,医保线上支付的试点扩围与处方药外流的持续推进正在重塑行业规则。多地已支持医保线上购药,未来若统筹账户开放,医药电商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跃升。对于线下药店而言,强化专业服务能力(如慢病管理、健康咨询)与医保定点资质或将成为破局关键;而电商巨头需在合规框架下平衡规模扩张与用户体验,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红海。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本质上是效率与体验的终极对决。当医药零售的“蛋糕”被重新切割,真正的赢家将是那些能精准把握消费需求、持续创造价值增量的企业。无论是线上的技术赋能,还是线下的服务深耕,唯有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本质,方能在变革中站稳脚跟。而这场博弈的最终形态,或许并非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线上线下共生共荣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