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消费旺季如期而至。热闹红火的消费场景下,中国正处于百年来最激烈的全球关税博弈格局中,消费领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折射出中国政府的战略智慧和创新思维。

近期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是不少出口企业“向内转身”。虽然出口商品转内销不是新现象,但在当下,中国的市场支撑力已经今非昔比:2024年中国社零总额突破48.8万亿元,超过对美国出口额的10倍,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具备了较强的消化能力;中国政府和不少平台企业相继出手,助力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学者指出,关税壁垒倒逼出口企业深耕国内市场,契合中国内贸外贸一体化发展的长远规划。

如果说出口转内销充实并提升了中国实物商品消费市场,那么近期中国高层多次公开部署服务消费,就明确了中国刺激消费的新发力点。
中国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48条举措涵盖了餐饮、住宿、健康、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赛事等主要行业领域,还涉及旅游列车、空中游览、跳伞飞行、超高清电视、微短剧等新业态、新场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并首次提出,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无论是商品还是服务,在中国的消费市场,正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国际消费者。2024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61%,入境游客消费额增长77.8%。在此背景下,4月初,中国宣布在全国范围推行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

从关税的对冲效应看,美国对华加征145%关税后,中国商品在美售价上涨40%-60%,而在中国境内,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下同样的商品售价降低了11%-13%,形成明显的“价格洼地”。“即买即退”政策吸引全球消费者来到中国,并形成消费-退税-再消费的高效循环。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离境退税销售额将突破1.5万亿元,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
4月27日,中国商务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离境退税新政,包括将离境退税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从1万元上调至2万元,扩容退税商店、丰富退税商品供给、提高退税便捷度等。

除了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中国还在持续地全方位发力,拉动入境游消费。中国商务部启动“购在中国”标志性活动。该活动围绕购物、美食、旅游和展演四大领域,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打造国际友好消费环境。
毫无疑问,关税壁垒重塑全球贸易版图,中国消费市场向全球消费者展现出强有力的弹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消费”,在贸易保护主义的逆风下,中国正以更大力度的开放打造“全球消费共同体”。

汽车市场是中国消费领域的重中之重。
近日举行的上海车展上,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企业参展,规模创下历届之最;超过100款新车型首发亮相,打造全球规模最大、层级最高的新品首发地和首秀场。在这场全球汽车行业盛会上,关税风暴是绕不开的话题。不少跨国企业现场宣布加速本土化布局,深度绑定中国供应链。

对于中国而言,美国关税对整车出口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2024年中国汽车对美出口在整体汽车出口中的占比只有1.81%,2025年一季度则不足5%。目前,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的关税已经达到145%和70%。中国大多数自主品牌企业早已逐渐放弃美国市场。

未来中国车企海外的布局将围绕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东南亚和欧洲等区域加快本地化和供应链区域化。
欧洲市场方面最近有不少利好消息,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访华,双方探讨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等议题。在此之前,西班牙首相访华,期间确定了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对西班牙汽车产业的投资;奥地利和捷克也分别与中国高层对话。另外,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启动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现行对华电动汽车关税的谈判,这标志着持续近半年的中欧贸易争端出现了实质性缓和。

此外,中亚地区近两年正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蓝海市场。日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成立中国汽车产业链中亚合作中心;另外,中国与中亚地区合建的汽车及产业链基地预计年底投入使用。

和整车出口相比,美国关税政策对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的中国零部件厂商带来更大挑战,因为美国是中国第一大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海外主要投资地区——部分东盟国家此次被加征高额关税,受冲击的对美出口业务规模达到200-300亿美元。

另外,在中国对美国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芯片等高端零部件领域,关税则成为倒逼企业加速自主研发和本土化生产的催化剂。
由于中国政府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自美进口的汽车相关产品要加征34%关税,同时中国汽车智能化迅猛发展,芯片需求旺盛,这些因素都会明显抬高中国车企的芯片采购成本。目前中国汽车行业头部企业已经实现关键芯片的较高自给率,对于更多企业来说,关税战为芯片的自主研发创造了窗口期。

再看中国国内汽车市场的状况,一季度产销量分别达到756.1万辆和747万辆,同比增长14.5%和11.2%。随着“两新”政策的持续推进,叠加上海车展的新品密集发布和各地的促销活动,二季度汽车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中国商务部稍早前介绍扩大消费的具体举措时,特别提到要加快推进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支持地方破除汽车购买使用限制性措施,先行先试延伸汽车消费链条。当下,北京增发了4万个新能源指标,上海、广州等城市正在研究差异化指标分配方案。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汽车消费政策的突破点首先在优化限购措施。

整体来看,中国国内市场的消费刺激持续强化,海外市场则接连破局。各界普遍认为,最大的本土市场优势、完备的供应链和领先的技术创新将不断助力提升中国汽车的全球市场占比, 40%的份额指日可待。

来源:中国深度财经
编辑:刘静